俄乌冲突的战火已经烧了好一阵子,而最近库尔斯克地区的激烈交锋更是让人心跳加速。你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能看到这么血腥的攻防战,真是叫人又惊讶又无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场堪称地狱模式的对决到底怎么打起来的?为啥泽连斯基会选在这里下手?最后是不是还能翻盘呢?这些问题,可是一点也不简单。
先把时间拨回到去年12月,那时候坊间早就开始猜测乌军会反击,但多数人以为他们要去哈尔科夫方向搞事情。结果怎么样?啪啪被打脸,人家直接奔着库尔斯克去了。这一出操作,确实有点出其不意。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全无端倪。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俄罗斯那边其实早嗅到风声,说乌克兰可能准备搞点大动作。但谁成想,他们居然敢从自己都快守不住的位置主动进攻!哎,你说这是胆识过人还是有些莽撞?
而真正掀起波澜的是今年1月初。当时,乌军拉了一票装备,从苏梅地区一路集结,然后直扑别尔哥罗德方向。他们可没藏着掖着,大摇大摆地走开阔平原上来了。一听这儿,就知道后头肯定少不了硬碰硬的肉搏战嘛!果不其然,两边兵对兵、将对将,一通猛干之后,整个战场简直像绞肉机一样惨烈。有传言说啊,乌军还成功突破了俄军第一道防线,还美滋滋宣称消灭了两个营。不过真实性如何嘛,只能呵呵两声毕竟战争中的数字,有时候比股市的数据水分还多。
但凡事都有代价。在这一轮拼杀中,不仅双方死伤累累,更暴露出了各自的问题。比如乌军吧,他们虽然很拼命,但缺制空权这个短板实在致命。本想着靠地面优势压制敌方,却没料到俄罗斯那边立马派苏34轰炸机来封锁局势,这一下子,把乌军折腾得够呛。而俄方呢,看似稳住了局面,可自己损失同样惨重,都快团灭掉俩营的人马才勉强挡住攻击。这仗,到底值不值得打成这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然后就是第二波进攻。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在第一轮吃瘪之后,泽连斯基显然没有收手。他选择继续孤注一掷,让指挥官投入预备队再试一次。但是换个角度想,这决定难道不是逼出来的吗?如果撤退的话,那前期死掉那么多人岂不是白费劲了吗?所以只能硬顶着往前冲。然而形势并没有因此好转,因为俄罗斯马上调动增援部队严阵以待。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小道消息,现在双方报出来的大规模歼敌数字怎么看都有水分,多半是在放烟雾弹罢了。
至于背后的战略意图,其实稍微分析一下也能看明白几分。这次行动之所以集中在库尔斯克,很可能和它的重要位置脱不开关系。据推测,如果能够拿下R200公路并控制核电厂,那么不仅可以切断俄方部分补给线,还能用核电厂作为谈判筹码,提高自己的博弈空间。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步极具风险却潜力巨大的棋。但问题就在于,这种高风险操作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支撑,否则就容易玩砸。而现在看来,情况正朝不妙的方向发展!
目前最麻烦的一点,是整个库尔斯克区域内驻扎的部队已经处于被三层包围状态,再加上一些重要据点,比如红村等地方兵力空虚。如果不能迅速扭转颓势或获得外界救援,一旦补给线路彻底崩溃,那基本就是一锅端的节奏啊。我跟你讲,到那个时候再怎么喊口号恐怕都救不了场子。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变数存在。毕竟战争这种东西瞬息万变,说不好哪天突然蹦出一个神奇操作逆转乾坤。不过冷静下来细想,目前摆在台面的牌,对泽连斯基来说真的太有限。如果非要总结一句,就是高风险、高成本,但胜算渺茫的一场赌博。这赌注压得是真心大呀!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发生在库尔斯克的血腥较量都会成为历史书上的浓墨重彩之一吧。不管我们站在哪一边,都不得不承认,每个参与其中的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被裹挟进这片泥潭里,不由自主地挣扎厮杀。所以啊,与其讨论谁输谁赢,不如问问:这样的牺牲是否真的值得?
参考信息来源: 平台名称:BBC News 标题:《Ukraine war: Fierce fighting in Kursk as both sides suffer heavy losses》